11月20日,外国语学院举办第十七期“秋实论坛”,副院长高艳丽主持了本次论坛。学院新进教师杨智慧、王博、刘杰、窦秋萍及刘婵娟在论坛上就各自研究方向进行了交流发言,学院全体教师到场聆听。
杨智慧博士从文化批评研究的学科形成、方法论、研究主题的扩展以及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上解析了自己对当代文化批评研究的理解。他着重阐述了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唯物)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以及文化批评中的“霸权理论”。在谈到文化批评研究主题的扩展时,梳理了后结构主义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最后他阐明了文化批评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和启发意义,并以一段BBC视频结束了发言。
王博博士的研究兴趣是英语教学中的反馈以及学生在反馈中的参与问题。她分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反馈以及写作中的纠错反馈,并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展示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同时说明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她认为,规划好选题领域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应尽快形成某个选题领域的系列论文,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除此之外,要加强团队建设,在合作中激发研究灵感。
刘杰博士分享了结构语言学与语义学方面的代表理论著作及个人的读书体验,并介绍自己在语义和句子层级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逆接成分与原因成分之间形成的结构关系、考证了原因成分是否处于否定辖域内以及程度副词与愿望表达成分形成的结构关系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对比了中日语言在程度副词上的差异。
窦秋萍老师向与会教师展示了近年个人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研究情况。首先,她从研究内容、方案设计及研究思路等方面介绍了其在校企融合模式下对国贸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她认为有必要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渗透教学”的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建设侧重能力考核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随后,她又具体讲解了自己在传统文化发展与国际化推广方面的研究。
刘婵娟博士介绍了自己在英国女王大学的学习经历,分享了个人的异域文化体验。她提炼出读博的三个关键词是:专注、独立和开放,以自己在国外研究的亲身体会阐释了个人对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与践行。发言中她对东西方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对第二语言习得及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自己的治学体会。她认为科学研究的本质是相通的,掌握好研究方法是做好任何研究的基础,而读通读透文献资料比书海漫游更为重要。
五位新进教师无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历程与研究感悟,与全院老师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与对话。秋实论坛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阐述学术思想的阵地,为营造学术进步、心向科研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讯员:别俊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