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0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举办第十一期“秋实论坛”,副院长高艳丽主持了论坛活动,刘炳淑老师、闫凤霞老师、吕晓潇老师及王惠老师进行了交流发言,全体教师到场聆听。
此次活动主要由四位老师围绕其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的体会及收获展开。
刘老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培训内容涉及思辨的理论体系、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设计及思辨能力测评及思辨教学研究。主讲专家有Hans Hansen教授、孙有中教授、金利民教授、候毅凌教授等。Hans Hansen教授分别做了三场报告:Critical Thinking: Its Relation to Logic and Argumentation, Methods of Informal Logic及Argument Schemes,详细介绍了思辨与逻辑、议论的关系等。孙有中教授做了题为“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与实践”的报告;候毅凌教授针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辨英语阅读教学交流。之后参会老师分组练习,汇报自己设计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与会专家进行了点评。刘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参会体验和心得。
闫老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论坛”。此次会议为国际会议,来自英国、丹麦、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等专家齐聚一堂,就生态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的最新发展展开交流讨论。来自英国的Arran Stibbe区分了生态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指出了人类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生态学转向”以及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路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黄国文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语境下和谐话语分析—从批评生态语言学到和谐生态语言学”。在黄国文教授的带领下,研究生态语言学的年轻学者增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吕老师参加了“学术动态追踪与文献综述撰写”的培训。此次培训主要探讨了外语研究中追踪学术动态及研究热点的方法,如何提升外语教学文献综述类体裁写作的能力。吕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大数据时代甄选和提炼外语研究学术信息的常见方法,如何分析主流外语类期刊的研究动态,如何利用文献计量学工具挖掘学术热点,运用语料库技术分析我国历年科研立项走势,并分享了文献综述撰写的十六字秘诀。
王老师参加了“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会议发言人Cortazzi教授区别了intercultural, cross-cultural和transcultural三者细微差异;孙有中教授指出了跨文化英语教学应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蓝纯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 语言与文化》分册中的一个单元为例,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如何在语言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Cortazzi教授指出,教师在教授跨文化能力课程时,自身也应当具备反思、元认知、调解、适应性等能力。外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电。
四位老师的发言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对在座的教师从事科研、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通讯员:仇全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