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第七届“惟真求新·学贯中西”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旨在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挖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潜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外语学科的创新路径,携手促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繁荣与进步。本次研讨会由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指导,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松向全体与会师生致以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人工智能与外国语言文学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期待本次研讨会成为广大青年学子交流思想、激发智慧的重要平台,并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海洋大学陈士法教授、山东大学李立新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孙继成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侯林平教授。此外,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近4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本届研讨会的各项议程。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外国语言文学的创新与突破”这一主题,分享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学术资源。陈士法教授在题为“网络科学及其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的讲座中,从新文科背景出发,系统介绍了网络科学的基本概念,并重点结合两项相关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该技术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李立新教授在题为“以博物馆为方法:数智时代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拓展与范式创新”的讲座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文学叙事研究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传统文本分析转向数据驱动、跨媒介与沉浸式的研究范式,拓展了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路径。

孙继承教授在题为“从‘一词多译’到‘智能消歧’——基于海外汉学家‘东学西渐’实践的AI翻译文化语料库构建”的讲座中聚焦于跨文化翻译中“一词多译”这一制约AI翻译精准度的核心难题,系统剖析了海外汉学家在处理如“道”、“仁”等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侯林平教授的讲座聚焦于语言认知实验研究中的神经认知研究范式。他系统介绍了脑电分析的不同方法、功能连接分析的原理与实用工具,并重点探讨了脑电功能连接分析在双语加工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内容涵盖网络科学在心理语言学中的应用、数智时代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AI翻译文化语料库构建以及双语加工中的脑电功能连接分析等多个前沿方向,引起与会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下午的平行论坛共设10个分会场,140名研究生围绕多个研究方向展开深入交流。每个分会场特别邀请2名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对宣读的论文进行了细致剖析,并提出了指导性的修改建议。

闭幕式上,各分会场代表依次上台总结汇报各组学术交流情况。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曹慧玲宣读了优秀论文获奖学生名单。


副院长李允致闭幕辞,再次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研究生表示诚挚感谢,并指出,本次研讨会有效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其砥砺思想、激发科研热情、促进学术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邀请大家明年再聚科大,共话学术新篇!

(通讯员:刘晨辉、李慧雪、孙如如)